
驮运出去茶,分散在世界各地。张毅从老茶商访问后,总结了八条茶马古道线路:
1、易武——老挝乌德——沙里——越南莫边府——海防上船——香港。
2、易武——乌德——越南孟得——老街上火车——河内——海防上船——香港。
3、易武——尚勇——老挝南塔——万象———越南勐莱。
4、易武——勐辛———勐百察———泰国米赛。
5、易武——江城———元江———石屏。
6、易武——江城———阳武———昆明。
7、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
8、易武——缅甸景栋上火车———仰光上船———印度加尔各答上火车——印度边界大吉岭——拉萨。
马泽如说,“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由于越陈的茶价值越卖得高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
马桢祥在《泰缅经商回忆》中谈到,“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七子饼茶,每筒制好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这些茶大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滨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前两者就地取材,后者购自缅甸,在缅加包。”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今天我们都是翻版者——今天的人不过是把那些古老的观念再次重述了一遍,迎合当下文化消费“古”的主题。
易武茶构筑的茶叶疆域,就是一个世界版图。
在香港访茶期间,经常会听到港九商会的老茶人谈起茶商从易武到香港的事情。因为茶,我们彼此拉近了距离。在昆明举办的泰国物资展,许多人看到展品中有普洱茶,也忍不住好奇。人家很淡定地回答说,我们比你们喝普洱茶的时间还要久。易武茶,产量中十有八九都是在海外销售,其中也不乏华人主导的茶厂。越南新竹现在还在生产“同庆号”普洱茶,他们坚持认为这是延续了易武的做法。在今天的市面上,还寻找得到商标为“HANOI”(河内)的普洱圆茶。
2007年,在珠海的一场易武茶专场品鉴会上,我与张毅所做的“易武顺时兴(春尖)”又一次相遇,参加评鉴的人有张兵,朱少海等业内知名人士,保留下来的品茶笔记如实记录了这一过程。
品茗茶品共有7款,盲评中用英文字母分别取代。
A、易武正山(落水洞)
B 、易武早春饼
C 、07斗记易武
D、06易武红印复制版(平板模)
E、06 敬昌号易武老树春尖
F、07 易武正山(丁家寨)
G、易武顺时兴(春尖)
之所以茶样都选择易武,是因为当时珠三角懂茶的人都认为,只要认识了易武茶,普洱茶就可以认知大半。张兵一直唠叨易武饼的阳光味,他告诉我,“只有易武才有晒饼的传统”这是张毅传承下来的工艺。但这一次,夺魁的不是张毅的“顺时兴”,而是易武正山(落水洞),他的茶屈居榜眼。我对张毅茶评价是:“涩味明显,回甘不错”。
易武至今还保留着约6000亩的古茶园,树龄数百年的茶树随处可见。
几百年来,易武因为茶,而令人瞩目。
按照清乾隆进士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云:“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茶不知显于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
六大茶山除了攸乐在今天的勐海外,其他五座都在今天勐腊县下辖的易武、象明两个乡镇。也有人认为,所谓的“慢撒”指的就是今天的易武。
檀萃所云的茶区其实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对于茶树无处不在的澜沧江流域来说,“周八百里”实在太小了,但当时的“十万人”又显得过于拥挤,因为茶叶,易武、倚邦这样的乡旮旯(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是“香巴拉”)一度成为繁荣的集市……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