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1)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这这美也。
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就小处来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此也。
不过,有些作者对于虚静的释义,却止是着眼于一个“静”字。甚至更把“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主从关系,全然倒置过来,说什么“静则明,静则虚,静则虚怀若谷,静则内敛含蓄”云云;并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此类说法,真叫人听了之后即使思忖再思忖,却依然不得其解焉。
我联想到苏轼的一首诗作。此诗即把虚静之说作为吟咏的题材,赞曰:
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
静能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他这里说的“空且静”,即虚静之谓也。诚然,虚无才堪纳万境,一切动态之美,一切静态之美,皆堪纳于虚无之中。诗道审美如斯,茶道审美亦如斯也。
对于虚静的论述,王蒙先生就曾有过一番精诣之论,他说:“一切来自虚无,虚无中产生了一切,虚无又接受、容纳了一切,这虚无不也是并不绝对地虚无,而是充实的伟大的虚无吗?”斯言确然也,虚无精神既能抛却一切,虚无精神却又能容纳一切。这不正是中国茶道的虚无之美的真髓之所以么?
此外,弘一法师对于虚静的诠释,也说得非常明白而深切。他说,“不为外物所动谓之静,不为外物所实为之虚。”这就从哲学理念上一语道破了“虚”与“静”的实质精神。诚然,人们处于世俗生活之中,其内心世界被外物所实,或所动的时候,每每亦在所难免。那么一旦被外物所实,或是被外物所劝之后,自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地失却虚静。而通过一番自我调节之后,仍会恢复过来的,即仍会还之以虚静状态。但这番回复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这种虚静状态的时而失却,时而复得,如此循环往复,会形成内心世界的一种矛盾运动。而不断地解决这种矛盾,就正是今昔学人并茶人秉持虚静之说的本意之所在也。
中国茶道的这个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则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在日本茶道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得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叶。”(引自《寂庵和尚禅茶录》)这证明着,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耳。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那种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在日本茶道压根儿就无法感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谁若是让心灵世界的全部空间,统统给宗教的教义并教规挤塞得满满的,哪里还有什么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
上述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并不玄奥,你只须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这个道理,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之空间,通常情况下,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物所实、所压之苦:诸如繁忙的公务啦,家庭的琐事啦,不幸的遭遇啦,突来的刺激啦,偶得的烦恼啦,这些如果统统都挤轧和堆垒在一起,你那内心世界哪里还有虚空的余地呢。若在这时品茗审美,你就得行把心灵空间的那些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你排解得愈快、愈多,内心世界的空间便愈大,从而你才堪得以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斯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
相关热词:
延伸阅读:
· 新茶初上市好茶须待时10-09
· 晚上喝红茶也能睡得好10-09
· 晚清广州的茶楼风情10-09
· 金玲珑:风情洋溢的茶餐厅10-09
· 茶餐厅吃出南国风情10-09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