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财普洱茶

陈财普洱茶

首页 招商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祖籍厦门,出生在印尼三宝垄,现居香港。其外曾祖父张宝镜曾创立印尼的义和茶行,其祖父陈吉六和祖母张...

  祖籍厦门,出生在印尼三宝垄,现居香港。其外曾祖父张宝镜曾创立印尼的“义和茶行”,其祖父陈吉六和祖母张水贯(张宝镜长女)创办台湾“义和茶厂”,并创“金三九”品牌。“义和”在鼎盛时期,曾在印尼有数间茶厂和商号,在泰国和中国台湾、大连、厦门等开设分号。张宝镜因此成为“印尼茶王”。1949年,“义和”重组,成立“义和成茶行有限公司”,总部设于印尼三宝垄,由张宝镜的长外孙陈亚纯(陈英灿之父)担任总经理。“金三九”品牌如今在印尼仍存,为印尼四大茶厂之一,并已传至第五代。

 
  1982年,陈英灿在香港成立“义和成茶行”。2007年5月,陈英灿在厦门成立“义和成茶行”。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英灿聊起外曾祖父张宝镜一手缔造的茶叶传奇颇为自豪
 
  在大雨倾盆的初夏午后见到陈英灿,他刚自香港到厦门。
 
  65岁的他,看起来非常年轻有活力,也十分诚恳。用时下流行的话来形容,陈英灿是一个特别有正能量的人。
 
  说起自己和茶的故事,陈英灿最有体会的是:“做茶,地基要打很久。有的人做到5年、10年就转行了,很可惜。”
 
  关于“印尼茶王”的家族传奇
 
  最早,陈英灿接受采访只是想说说他家族的故事。
 
  这是非常值得他骄傲的历史,他也希望可以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他拿出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他的外曾祖父、“印尼茶王”张宝镜年轻时绅士装扮的照片,也有年迈后和妻子的合影。在一张四代同堂几十个人的家族合影中,陈英灿指指最前排的一个小男孩,说这就是他。那时的他,还是照片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家族成员。
 
  还有一张有些颓败的老洋房的照片,这是张宝镜发家后,在1915年回到他的出生地——厦门禾山乡五通村霞边社修建的,张宝镜曾经先后在这幢华丽的番仔楼里住了三年。如今,照片上的老楼已经在城市的改造中被拆除,仅有的痕迹就是旧照几张。
 
  1874年,张宝镜出生在海边渔村,他的故事在那个年代里,是被各种机缘成就的华侨巨富的传奇之一。19岁那年,张宝镜因家贫过南洋——这样的开始,在当时的闽南并不鲜见。他随三兄到印尼梭罗市,在二兄店里帮忙,勤劳善经营,渐渐当上掌店的经理,展露出生意天分。六年后,因与耽于玩乐的二兄意见不合,遂请辞预备回乡。在印尼的三宝垄候船时,遇到苏姓客户,劝他自立门户,并愿意与其他行号一起协助这个勤勉的年轻人创业。
 
  1901年10月,张宝镜的“义和”商号在梭罗正式开业。
 
  陈英灿说他的外曾祖父是个很有生意眼光和谋略的人。1913年,张宝镜在旅行中路过新加坡,见到煮冰糖——即买下砂糖然后加水来煮,冷却结成冰糖后出售——的盈利很好,回到印尼就开始经营,果然获利颇丰。隔年欧洲爆发战争,轮船难以经行印尼的爪哇,冰糖没有销路,行情大跌,从事冰糖业务的很多商家破产。但没有买期货的张宝镜不仅没有损失,还趁着市场低价大量买进,战争后糖价大涨,张宝镜大有盈利。
 
  1920年6月,“义和”商号位于印尼垄川的分号“义和栈”开业。同年,张宝镜在梭罗最好的商业中心大巴刹街买下一座大厦。此时,台湾的“义和茶厂”也开业了,陈英灿的祖父作为张宝镜长女张水贯的丈夫,被委以重任,派往台北发展家族产业,经营加工茉莉花茶,创立“金三九”品牌,产品全部输往印尼。陈英灿说,“在那个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财路,因为,加工茉莉花茶输往印尼,我们是先驱。”
 
  这样盈利丰厚的产业,也有其他的财团跟进。同样来自厦门的当时的印尼首富黄仲涵,被誉为印尼的“米王”和“糖王”,曾想涉足茶业经营。但因为张氏在台北有茶厂的优势,黄家虽然拥有船队——当年张宝镜每次去台北都要乘黄家的船,但黄家在茶业的竞争上,并没有能赢得张氏,后逐渐放弃茶业。而张氏也同时放弃糖业,专注经营茶业。从此,张宝镜被称为“印尼茶王”。
 
  1931年,泰国曼谷的“义和发茶行”开业,专销台湾“义和茶厂”所出品的“金三九”茶叶。
 
  1933年,“义和茶行”在印尼日惹设立分号,由张宝镜的长女张水贯掌管。1934年,台北的“义和茶厂”在大连设立了分号。同年,印尼北加浪安的茶厂开业。陈英灿说他的祖母张水贯是张宝镜五个女儿中最爱也最会经商的。其实,张氏的茶叶王国迅猛发展,有赖张水贯和陈吉六以及他们的儿子陈亚纯。
 
  1935年,张宝镜还在厦门大同路开了钱庄和当铺“振和”号,发行自己的银票,全省通用。
 
  张宝镜在印尼华侨中很有影响力。1959年,张宝镜曾作为侨界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国庆。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张宝镜家族四代同堂的合影,前排右五是童年时的陈英灿
 
  少年记忆重叠半生求索
 
  陈英灿祖籍厦门,是今火车站附近的梧村人。1949年,他出生在印尼的三宝垄。
 
  也是这一年,张宝镜的茶叶王国重组,正式成立了“义和成茶行”,总部设在三宝垄,陈英灿的父亲即张宝镜的长外孙陈亚纯被委任为总经理。
 
  三宝垄是印尼爪哇岛中部的一个城市,郑和下西洋时首站到达此地,因他的“三保太监”之名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闽南华侨多。陈英灿在三宝垄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陈家的茶厂设在日惹——印尼王朝的古都所在地。“从三宝垄到日惹车程只要两个小时,我从小喜欢跟随父亲视察茶厂。从三宝垄到日惹这条路上,傍晚的田野,常会看到农民在烧着稻草,烟云飘过的时候,田野在若隐若现,好似一幅流动的图画。”
 
  “在这条路上,我不知道走了几百次、几千次,但从不厌倦。”2003年,陈英灿又回到印尼,特意走在这条路上,“我也不知道我找寻的是什么?或许那是我童年的回忆。”
 
  印尼是个多火山之国,离陈家五十公里外,就有爪哇最大的墨拉比火山。有一次下午三点,电台发出火山爆发警报,“我还记得,当时我家的宣传车立即出动,满载救济物资赶到现场救济难民。我父亲告知我说,‘那里的农村是我们的市场,那里的农民都买我们的茶叶,那里有很多农民买不起奶粉,就用我们的茶叶冲泡并加糖来哺育他们的婴儿。’”
 
  那个时候,在印尼流行一句话,“或许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可口可乐,但你一定听过三九茶。”
 
  “三九”的茶叶,销售到印尼千千万万的小吃店。“在印尼,中国人经营的是茉莉花茶,我们就是开设茉莉花加工厂的,将绿茶窨上茉莉花,焙火、包装和销售。”
 
  陈英灿少小的回忆里,还有些有趣的事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主席刘少奇和陈毅副总理率团访问印尼,从三宝垄到日惹途中的“婆罗浮屠”,陈毅和夫人乘坐的是陈英灿家的房车,陈毅还赠送给陈家的司机一包中华香烟。陈英灿说陈家的司机非常宝贝这包烟,说是来自中国的“人参”,要抽到烟蒂都快没了才肯丢掉。
 
  1965年6月,因为印尼排华事件,16岁的陈英灿高中还没毕业,被当时任华侨总会副主席的父亲安排回国,要到集美的华侨学校读书。7月,陈英灿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本想回国深造的陈英灿说,“运动一来,没上过一天的课,连老师的影子都没见过,而校长只是在一次批斗大会上远远地望到。”
 
  陈英灿的舅舅在福州体育学院网球队,他因此就去福州读了一年的书。接着,遇到中央提倡“回老家办革命”,他只好又回集美。
 
  书还是没能继续读,父亲陈亚纯在1969年过世,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印尼。1971年,陈英灿到了香港谋生。前两年是辛苦的打工生涯,后来陈英灿见印尼的贸易很兴旺,加上在印尼的舅舅也做进口商,要进中国内地的货得经过香港转运,就叫他帮忙。陈英灿开始做贸易转运,收取2%的佣金,这样一做10年。
 
  有一次,陈英灿的一个朋友说既然他家里是做茶的,他自己为什么不做,况且印尼出产的茶叶也不错。陈英灿受到启发,他四处打听销路,让人拿他的茶样到茶行推销。陈英灿因此开始他的茶商生涯——1982年,他在香港成立了“义和成茶行”,虽然也用了家族的商号名称,但说来其实和他的家族生意并没有关系。
 
  做茶的前两年,陈英灿还能赚点钱,后来因为人力等费用太高,每个月来10吨的货,进仓就要亏本,只能马上分给别的茶商,这个10吨茶叶只能赚5000块。接下来几年都辛苦,“也赚不到几个钱,我甚至问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眼见自己年轻的黄金时代就要过去了,陈英灿觉得很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陈英灿当时有个老客户,向来衣着朴素,但已经是香港茶叶行业里的首富。陈英灿跑去问他,他做茶叶怎么可以赚到这么多钱?老人说,看陈英灿很勤劳也很勤奋,叫他不要灰心,“他说我说做茶就像是火车启动,刚开始声音很大,速度不快,但是后来轮子顺了,就容易了。”
 
  陈英灿觉得有道理。
 
  转折福地在台湾
 
  也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方,机遇正等着。
 
  某次陈英灿在回香港的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个台湾人。他和这个人聊茶,发现台湾是个正在升温的高端茶市场。他于是想尝试跑跑,自己到台湾去推销铁观音。
 
  1988年1月13日,陈英灿十分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天,他一到台北,就听到蒋经国去世的消息。这是他第一次去台北推销茶。虽然十多年前他已经去过台湾两次,但推销茶叶还是第一次。“回想那时,我怀着彷徨和紧张的心理来到台北,由于已经离开甚久,台北的一切变得相当陌生了。……我记得,以前我陪母亲到台北治病时曾经到过迪化街找亲戚。因此,我到台北的第一步就先到迪化街。只可惜他们已经搬走了。我沿着热闹的街头行走,每当见到茶店必上门推销。”有一次,他进到一家茶店,老板听说他是从香港来推销茶叶的,感到愕然,问他,“你们香港人做生意是这样的吗?不必有人介绍就撞进来!”他回答说,“是的。”
 
  这样在街头无目的地推销,陈英灿说后来好像有无形的手牵着他到甘州街——这里原来是台北茶叶批发街,一家叫“德芳茶行”的老板黄进来,看到陈英灿的名片上有“义和成茶行”和“印尼”,就问,“台北以前有家‘义成茶厂’,也是印尼老板开的,跟你是什么关系?”陈英灿顿时振奋起来,回答说,“那是我外曾祖父开的。”黄老板接着说,印尼的大老板每次来台北都是他去码头接回来的。张宝镜在台湾名气也不小,他的名字被记入早期的“台湾名人录”,还曾投资台湾第一剧场。
 
  这个黄老板告诉陈英灿,迪化街头的堤坝后的大河因为可驶入大船,因此是早期台北的商业中心,而义和茶厂的厂址就在迪化街上。陈英灿在找到亲戚后,得知台北义和茶厂的确切位置,就去现场,“用脚步来度量,大概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张宝镜当时在印尼的数家茶厂,个个都是足球场那么大。
 
  陈英灿在台湾推销了一圈,发现没有人对铁观音有兴趣,这个买卖做不成。
 
  但推销的过程中,有人问他有没有普洱。台湾此时刚开始普洱茶热,这个人拿出的样品一饼要200多元人民币,陈英灿觉得利润很高:因为这样的茶饼在香港50块就能买到了,就算加上成本也不过100块,可以赚到一倍的钱。
 
  陈英灿于是开始他持续十年的跑单帮生涯,一次带几十饼普洱茶去台湾。他觉得自己有点走运,台湾有很多人要他的普洱茶,“去一次台湾,手上的普洱茶饼都能卖掉。虽然不是像走货柜那样的数量,但每星期都跑一次台湾,这一段时间赚钱好像很容易。”
 
  命运或许有着惊人的巧合,当年张宝镜是在台湾财路大开,终至发展成为“印尼茶王”;而他的祖父和祖母,是张氏在台北拓展的先行者和掌权人;而陈英灿则在台湾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张宝镜建于老家厦门霞边社的洋房被拆除前的留影
 
  享受造梦和攀登的过程
 
  有了在台湾打下的基础,陈英灿后来开始每年去云南收茶——他只做高端的古树茶,因为普洱茶“越陈越香”也“越陈越贵”,他屯着好茶,储存起来10年后再卖。“存茶要技术,香港人这个最在行。”香港在1950年代开始做普洱茶,台湾则是1990年代,而广东是1970年代——因为香港仓储费用高后才转到广东,马来西亚则是从2000年代开始,行话叫“马仓”。“屯茶在香港最好,温度和湿度都合适。”
 
  陈英灿的茶生意很稳定,他说自己是一边旅行一边做买卖。1990年,他带着儿子去斯里兰卡采购红茶,参观茶厂和茶园,儿子当他的英语翻译。向往云南很久的他,1993年到云南思茅参加第一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和“中国古树茶遗产保护讨论会”。1995年他就带着女儿去云南的思茅参加“中国普洱茶叶节”,但会前先去景洪参加泼水节。
 
  关于茶的各个方面,陈英灿都爱琢磨爱思考。
 
  1993年云南思茅的会议上,陈英灿问在座的专家:“什么是普洱茶?”这是他多年的疑问,他迫不及待发问,而且要问到底。会议上,他第一次听到中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的名字——张宏达是在茶的学说中给“普洱茶”正式中文命名之人。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张宏达教授
 
  陈英灿一直惦记着这个名字。直到1999年,他在香港的大公报上看到张宏达的名字,身份是“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他原以为张宏达在北京。陈英灿赶紧写信,表示要登门拜访。“很意外地,很快就收到回信。”他到中山大学去找张宏达,白发苍苍的、已经八十五高龄的张宏达不仅到传达室来接他,还带他参观校内的植物博物馆,参观各种茶叶标本,“临走的时候,张教授送了我很多资料,还有他的《文集》。返港后,我反反复复阅读和学习他的著作,慢慢地使我逐渐明白,茶在植物学家的学说里的那另一片天空。”
 
  陈英灿自己去认识茶专家,写信,拜访,也因此结识了一些于他有益的朋友,比如曾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
阅读。他写了《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发酵机制的探讨》《新的“茶马之路”悄悄崛起》等在茶杂志上发表,从茶史说到工艺,已经十分专业。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即使对茶已经不是外行,但陈英灿说,如果还有人问他“喝茶到底有什么好处”,从前的他是“肚子里总会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只是最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现在的他则会说,“茶好比可以喝的蔬菜,而且茶通常都会种在高山上,高山上的蔬菜都要比平地上的更加鲜爽。”
 
  “我的客户中高人很多,说起茶云里雾里的,我不喜欢这样,我比较现实,也可能我没文化,我没读过大学嘛……本来我的茶就一万块,被他们一说,变成五万块,我觉得也很好,普洱为什么这么贵,都是这些人在创造奇迹。”陈英灿这段幽默而意有所指的话,让我们会心一笑。
 
  陈英灿的孩子们在事业上都有自己的选择,他倒也看得开,虽然希望自己的事业有人传承,但他说“听天命吧”。
 
  2007年5月,陈英灿回到祖籍地厦门,成立了“义和成茶行”,计划全面拓展中国内陆市场。
 
  “有人曾对我说,做事何必那么拼搏?这问题就好比爬山,爬山虽然辛苦,但对于喜欢爬山的人来说,这却是一种挑战,当你爬得越高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色自然也会有不同。在平地上看日出日落,完全没有在高山顶上所看到的那般绚丽。”
 
  陈英灿的儿子是个机长,喜欢登山运动,他曾去登喜马拉雅山,“我问我儿子,为什么要挑战极限?我和我儿子都觉得有事业心的人就要有攀登的心。”
 
  “只要活着,就要有梦,不仅要有梦,还要造梦,而且要尽量造得好一点,哪怕达不到,这样每天生活的勇气和质量都不一样。”陈英灿引用了马云的演讲说,“即使总有一天到火葬场,但我享受这个过程。”
 
  不管这个年代是否还能产生传奇,一些故事还在继续被书写着。
 
  也许,我们都可以从陈英灿和他的祖辈与茶相逢相契的故事中领会到一点点关于世道关于人心、关于坚持关于执着的道理。
 
  正如普洱茶的陈香之味,而处现下急于求成的茶业乱象中的年轻茶人们是否懂得?
 

来源:互联网 更多好文请关注秒懂普洱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茶中网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http://www.chazhong.cn/46537.html
陈财制茶

陈财制茶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茶中网

水不言,一切尽在茶中。关于普洱茶收藏,品鉴,保存等知识,请加个人微号:435121 交流学习。如需了解茅台酒最新价格:酒魁网 www.jiukui.cn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 0879 933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3512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