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为大家讲述“六山风云”系列之二——攸乐古茶山。
据记载,明朝末年已有汉商进入攸乐茶山贩茶,到清朝时,政府为了巩固边疆,为了掌控车里地区,同时也是为了茶叶,曾计划将攸乐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镇。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清政府在茨通筑起攸乐城,设同知一员,右营游击武官一名,驻兵五百,设盐课司。同时,还规定江外(澜沧江以西)的车里宣慰司,要岁纳银粮于攸乐同知。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赋予攸乐同知的权力相当高。
攸乐同知设立时,其辖区范围相当广阔,据《云南通志》记载,其地“东至南掌国(老挝)界七百五十五里,西至孟连界六百里,南至车里(景洪)九十五里,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二里”。
攸乐同知的设立,触犯了车里宣慰司的权益,因此受到车里地区傣族上层人士的抵制和反抗。导致攸乐山一带连年发生起义,战火不断,加之瘴疬流行,使官兵、大员们无法驻扎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不得已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
六大茶山在清代,始终未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县级行政建制,与攸乐同知的撤销有直接关系,而此举也使清政府,改变了对西双版纳“改土归流”的部分计划。攸乐同知撤销后,攸乐山的贡茶由倚邦土千总监管。
清朝时期,攸乐山有茶园万亩以上,山上的20多个寨子都产茶。然而,在这普洱茶鼎盛的二百多年间,攸乐山上没有茶庄、茶号,攸乐人也不做七子饼茶,只做竹筒茶和茶膏。
攸乐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买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买去做七子饼。
英国人克拉克在1886年所写的《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写到东印度公司在大吉岭和加尔各答均有中国茶叶代办处,管理倚邦和攸乐销出去的茶叶。由此可见,攸乐茶在道光年间已经销到印度和欧洲。
攸乐山社会发展缓慢,总体生活水平较低,狩猎和卖茶是当时攸乐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进入民国之后,攸乐人仍然还在使用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六大茶山茶业衰退,以茶为生的攸乐人生活更加贫困。
1941年,繁重的兵役和苛税让攸乐人难以承受,导致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反抗一触即发。正在此时,易武茶商杨安元在攸乐山收茶时因不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引起公愤,双方发生冲突后事态扩大。
1941年12月,攸乐人联合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举行抗暴起义,战事蔓延到曼林、牛滚塘、秧林、江西湾、倚邦等地。后经云南省府主席龙云亲自出面安抚,才得以平息。
两年的战乱,使攸乐山经济、社会水平受到严重摧残,人口减少,茶园大量撂荒,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攸乐人烧山毁林,开地种粮的生产方式,也导致了大面积古茶园的损毁。如今,攸乐山已经不复往日的荣光。仅留下了3000亩的古茶树林。
攸乐山现名基诺山,攸乐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海拔575-1691米,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平均1400毫米,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是适于种茶的地区。
攸乐老树茶的特征:条索黑亮,比易武要紧结,苦涩比易武要重,回甘较好,汤质较滑厚,有山野气韵。
攸乐古茶山里的大树,藏着攸乐山的气和魂。
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 关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这里都知道 .能为你提供专业、快捷的1对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发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货知识!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给爱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