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将进入《茶经》的一个新篇章“二之具”的学习。学习之前呢,先看一下“二之具”是什么,它可不能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茶器具,喝茶的器皿啊!应该理解为“工具”:制茶所用的工具。从这一点上,至今除《茶经》之外还没有哪部茶书对制茶工具讲的这么详细,这也是茶圣陆羽又一个了不起的地方。
这一章往往经常被人忽略,因为人们大多只为喝茶,所以并不去了解茶的生产制做所用的工具。包括现今的所有茶书,讲了茶的各种各样问题,唯独没有对生产制作茶的工具浓墨重彩过 。而茶圣陆羽将茶的采制工具放在第二章,绝非偶然,一定是亲身采过茶、制过茶,感受过、了解过其中的艰辛。同时可以窥见当时的茶饼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茶经》所描写的采制工具应该是针对当时的生产所需制作的。
《茶经》二之具详细记载了当时各种各样制茶工具的尺寸、规格、用途及用法。开篇第一样儿呢,讲的是个筐,有人叫他篮子,也有人叫它笼子或者叫筥(jǔ)。它呢有个名字叫“籯(yíng )”,它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容器,可以存放物品。原文是这么说的:“籯(yíng ):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jǔ)。那多大呢?原文说的很明白,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也就说啊,这个籯的容量有限,大小分为五升、一斗、两斗和三斗(十升为一斗)。采茶人在工作的时候,一般把他背在背上。
在这,重点说说这一句“茶人负以采茶也”中的“茶人”。那什么是“茶人”呢?今天发展为从事茶叶产制、茶业贸易科研的人。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及弘扬,“茶人”的队伍不断扩大,概念不断更新。我们今天经常能听到很多称为“茶人”的人,虽然由于看法不同,但只要是爱茶、惜茶的人都算“茶人”也不是不可以。
茶圣陆羽心中的“茶人”是谁呢?是第一个采茶、制茶之人。我们应该了解,一杯好茶的背后是采茶制茶人历尽艰辛得来的。有这样一首清代诗人陈章的诗很能体现采茶时的辛苦:
《采茶女》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当时的凤凰岭这个地方产好茶,采茶女留着修长的指甲,为什么留长指甲呢?因为茶得掐啊!天不亮就上山,忙活了半天都装不满一筐,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讲的“籝(yíng )”,这里我们要知道产好茶的地方一定是人迹罕至的高山、深山里,那路就非常不好走,采茶又多是初春季节,山里早晚是很冷的,可见工作是极为辛苦的。当年如果作为了贡茶,由于交通问题,官府会早早索要,而且要的很急,还不给钱,采茶人都不知道山里的茶长没长出来,就得辛苦上山采摘,做出来的茶那么好看,像粒粒莲心那么细嫩。可采茶人的心里却比吃了莲心还苦。这首诗很形象的描写了采茶制茶工作的艰辛。
现在我们从很多媒体宣传采茶是这样的:清晨,阵阵鸟鸣从林中传出,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从叶子上滑落,无边的茶园、清新的空气、还有漂亮的采茶女。。。
有点假吧!可真实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两首诗中了解一下吧!一首是清代诗人张日熙的《采茶歌》,里面有这么几句很有意思:
布裙红巾检梳妆,茶事将登蚕事忙。
玉腕熏炉香茗洌,可怜不是采茶娘。
简单的梳洗一下就得开始采茶的工作,然后还得养蚕呢,哪有时间精心打扮。真正点着香炉享受这杯香茶的不是这些辛苦采茶的姑娘,而是富贵人家的小姐。
另一首是我们最爱下江南的乾隆爷,亲自看到采茶真实场景后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是说这不是女人干的活,劳动量太大了,男人们得上。
这两首诗都说出了采茶的辛苦,所以请大家珍惜茶中的每一片叶子,这些都是无数人的辛苦努力得来的。一首《悯农》结束今天的学习,下一篇我将继续分享《茶经》二之具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