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为北方茶叶之路沿袭播下种子
上述壁画资料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兴起对我国古代饮茶习俗及茶道文化的探究与考证之风,原因是这幅壁画中对辽代的饮茶习俗表现的完整程度极为罕见,它填补了茶道文化在形象资料方面的空白。其实,在宣化下八里辽金张氏墓群中,每座墓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见到与饮茶内容有关的壁画,而张匡正墓中的这幅《备茶图》最具代表性。换言之,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中涉及到饮茶习俗这一丰富内容的,无论从完好的保护程度还是众多的数量方面,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壁画中均首屈一指。宣化下八里辽墓及这批壁画的挖掘与发现,是唐、宋时期南北各地渐盛之饮茶文化有力的证据。壁画中表现碾茶、煮浆、点茶等工序以及各种茶事用具都有细致的描述刻画,因此成为辽代与同时期中华茶文化的历史资料宝库。
任何历史的遗迹都不会是偶然的和孤立的,与茶文化有关的壁画为什么在产茶的南方和中原地区很少出现,却在远离茶叶产地的辽代墓群集中地展现?考证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繁衍、生活在此区域中契丹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宋辽时期的茶叶贸易说起。
契丹族是唐宋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纵横草原大漠、往来长城南北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日常饮食以牛羊肉、奶等食物为主,这类食物油腻、不易消化,而茶中含有大量的芳香油,具有溶解动物脂肪、助消化、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同时,茶还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各类物质。因为饮茶在溶解脂肪的同时,也补充了游牧民族所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所以自从茶传入游牧民族区域后迅速被他们接受,视茶如同粮食和盐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对茶的依赖更甚于产茶地的汉族人。茶叶的身影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在丝绸之路上,唐贞元年间 (公元785年~公元804年),封演在文献中对茶叶贸易有明确记载,《封氏闻见记》中称:茶“始自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据《辽史》和《资治通鉴》载,最早和契丹族有贸易来往的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江浙地区的吴越国与南唐。吴越信奉佛教又是主要产茶地,它和同样信奉佛教又需要茶叶的契丹族建立有良好的政治与贸易关系,其中茶叶是最主要的交易之物。
辽的疆域面积辽阔,几乎包括了黄河以北的全部,还有今天俄罗斯的少数地区。据研究东方茶叶贸易的美国学者艾梅霞考证,最早将茶叶介绍给俄罗斯人的就是契丹人。俄罗斯人早先曾称中国为 “契丹”(Kitay),阿拉伯波斯语称作“Kitai”,因此不难看出,契丹族在欧亚与中东早期的茶叶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交易数量巨大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观点从考古中得到证实,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锡林郭勒的几座辽代墓葬中曾出土8世纪~10世纪来自中东地区的高足杯、乳丁纹壶、瓶等玻璃器;在宣化下八里辽代墓群中,也发现多幅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天文图与中国二十八星宿图合璧的古天文图。这些发现,同样从考古方面证实了契丹族与欧亚、中东地区密切的文化与贸易联系。契丹人把茶叶传播到欧亚和中东的历史意义非常重要,它为此后沿袭千年的北方茶叶之路播下了种子。
据史料记载,公元978年吴越归入宋朝后,契丹族的茶叶主要来自宋朝并开设了多处交易场所,在这一时期,契丹人大多数是通过茶榷这种专卖制度经买卖得到茶。
到了宋辽时期,本来是双方贸易通道的“燕云十六州”,战马声嘶鸣了几十年,严重阻碍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但在当时,茶对于契丹族来说贵如黄金。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 (公元1004年),宋辽双方才签订了“澶渊之盟”,就“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达成了共识,辽人以牲畜、谷物、织品换取宋朝的茶叶。”“澶渊之盟”后,汉人向契丹人进贡,茶为贡项之一。茶贸、茶贡使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后不久,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又废榷茶改行通商法。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茶法既通”,至此,茶叶终于可以在各地随便买卖了。应该说“澶渊之盟”既使宋辽两国得到了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的机遇,从此也使中原和北方的茶叶贸易真正地兴盛起来。宣化下八里发现的辽代墓群,年代都在宋景德年间之后,无疑是当时社会稳定、贸易繁荣的真实写照。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