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栅铁观音茶与张乃妙茶师 (1)
秦威
一
对于台湾省的茶业来说,木栅铁观音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般认为木栅铁观音茶系台湾包种茶之一种,一位茶叶专家对其有如下描述“条空卷绉曲而稍粗长,外观深绿色,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干茶具有兰花清香。冲泡后,茶香芬芳扑鼻,汤色黄绿清澈。茶汤滋味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口甘力强。具有‘香、浓、醇、韵、美’五大特色”。据台湾茶叶专家认为“木栅铁观音,和文山包种茶之有今日蓬勃朝气,无论茶种与制造技艺都当溯源于武夷、安溪。”
几年前,一位台湾朋友,原设在福州市五一广场附近的“台湾新娘婚纱店”的老板陈先生从台来榕,给我带来一盒“木栅铁观音茶”,品尝之下,风味犹佳,引起我对此茶的浓厚兴趣,但因案头没有相关的资料,一时无法探其源流。
近两年来,因互联网络的开通,有机会进入台湾省的茶叶网站一探究竟。因而查找到“木栅铁观音茶”的故事,了解到它的创始人张乃妙茶师的茶事生涯,辑录如下以飨同好。
二
大约一百二十年前,一位不逢时运的张姓的“唐山茶师”风闻台湾有许多茶园,但制茶的技艺却不如大陆沿海茶区,这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他毅然决定去台湾试运气。他自厦门买一张船票只身来到淡水,沿水路经过艋□(万华)、三峡,新店等地,一路上他细细地勘查了台湾的水文、地势和气候。发现这里的茶园所栽植的茶树品类过杂,有的茶园则太近海岸,都不具备生产上等好茶的条件。
这位台湾茶叶的拓荒人,经过一番思索,选定了新店大崎脚的鸡心尖山麓,开拓他理想中的茶园。他之所以选择了这块土地,是因为他认为武夷山蜿蜒的地势和建溪两岸的雾气,都和这块土地极为相似。尤其鸡心山麓的溪流景色,和武夷七曲,鹰嘴岩十分雷同。
于是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艰辛地拓展茶园,从安溪引入纯种铁观音,在木栅漳湖区种植,由于闽台气候水土条件相似,这些铁观音种植获得成功,而且做成了铁观音茶,这就是木栅铁观音之起源。
张乃妙生于清光绪元年,年幼时因父亲去世了,被张氏收养,长大后就跟随张氏学习制茶技艺。光绪年间,台湾附属福建府,治安混乱,加上汉人与原住民之间因交易不公,经常发生冲突事件。这位“唐山大师”动了思乡的念头。不久他就收拾起十多年艰辛经营的积蓄(约二千银元),返乡安享晚年。将这一个做茶的事业留给了张乃妙。
张乃妙从此移居樟湖山,开发茶园,栽植茶树。
民国五年,台湾劝业共进会组织“初制包种茶品评”,张乃妙以其制作的包种茶参加这个品评会。在会上张乃妙制作的包种茶,以其质优味佳,荣获当时台湾省总督颁发的特等“金牌赏”。
获奖后,张乃妙声名鹊起,他的包种茶也大受市场的欢迎。但是他的成功却遭到当时台湾茶业界一些人的嫉妒与怀疑。
当时有不少茶师不甘心这个“金牌赏”落入张乃妙的手中,在串联商议之后,向台湾省总督递交了一份联名抗议书。在这份抗议书中,他们认为张乃妙参加品评的包种茶,“断非台湾岛(省)所产,乃“唐山茶师”提供的武夷名山或 安溪之茶”,他们还认为就台湾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不可能生产出如此等级的极品茶。
台湾省总督接到这封茶师联名的抗议书后,出了一个缓兵之计,命令有关当局先颁给张乃妙一张假的奖状,同时派员到樟湖山勘查茶园。张乃妙将特派员领到他的茶园里,在他们的监督下,于出品参加品评茶叶的原茶园内,重新采摘等量茶菁,制
相关热词:
延伸阅读:
· 黄山毛峰的传说10-09
· 蔡襄“龙团”细分明10-09
· 水金龟的传说10-09
· 英国饮茶的由来10-09
· 茶之诞生(下)10-09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