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财普洱茶

陈财普洱茶

首页 山头 2022年野性十足的镇沅打笋山古树春茶!

2022年野性十足的镇沅打笋山古树春茶!

无量山西南的触角伸向了镇沅县的地界,在这里流淌着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几代人的延续与守护让山街打笋山呈现出不一样的光芒。 ——题记 阳春三月,古茶树吐露新芽是来自大山的呼唤。在周哥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三…

无量山西南的触角伸向了镇沅县的地界,在这里流淌着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几代人的延续与守护让山街打笋山呈现出不一样的光芒。

——题记

阳春三月,古茶树吐露新芽是来自大山的呼唤。在周哥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三人开启了对山街打笋山的探寻之旅。我们要去找那古老的记忆和不朽的传说,我们要用我们的汗水和技艺去完成2020年清明节前古树茶的制作,用我们的躯壳和情感来理解和践行茶的意义,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普洱茶的喜爱,让茶山烙上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成长史。

早上八点多从县城出发,一路黄土飞扬,路过勐大镇12点钟抵达山街村打笋山。帮忙采茶的老乡比我们先到,我们一起在周哥的二姐家吃中午饭,吃完饭喝口水就开始去采茶。

!
也想出现在这里? 联系我们
创意广告区块 - WordPress区块

我们要采的是单株茶,加上我们三个总共八个人采一棵树。一点多钟开始采摘,到下午六点多采完。由于没有带钢卷尺,只能对这株茶做粗略的估算。树高大概10米左右,树幅6米左右,根部直径约80cm,树姿呈半圆形,根部分叉5个枝干,叶片单薄呈大猫耳朵形,叶脉明显,远观翠绿鹅黄,近看中部黝黑,全树老叶子较少,枝条多如扫帚。枝干挺拔颜色灰白,长有树衣,显得粗糙,像极了一个正值壮年的高原汉子——茁壮成长。要采摘这么大的一棵茶树,光爬树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在我们农村,脚手架、梯子是需要自己做的,砍几棵竹子几根木头就能搭架起来。单桥(只有一个支撑点)的梯子是最简单做,也是最方便用的,随便挪来挪去,但是安全性能不高,不经常爬梯子的朋友是不建议去使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说云南人用生命做茶就不是一句空话,十来米高背个背萝爬上去采茶关键是不能立马采完还刮风!

单株茶的采摘,一定是在茶叶发的最整齐的时候,这样既不过多损伤茶树又能提高鲜叶采摘量。我时不时跟帮忙的老乡说:“采摘的时候一般不要把马蹄(嫩芽的根部)连带着采,选采的长短要根据老嫩度来定,嫩了就采老点,老了就采嫩点,不用分级。”采单株茶和采台面茶不一样,无论是采摘面还是采摘方式都不一样,单株茶只要是鲜嫩度合适一芽二叶三叶甚至四叶都可以采,没必要去区分。老乡们采茶是老手了,采起茶来得心应手,七八个人根本不用说哪个人采哪里,该爬树的爬树、该爬梯子的爬梯子、地面上能够到的就在下面采,互不干扰八方开工,简直就是完美组合。采茶很辛苦,一个人采茶那就是干活;七八个人采茶,其乐无穷。

“一棵茶树黑又黑,山歌唱给采茶人”,“大河发水沙漾沙,河中漾出一枝花”,“留下来上门了”......唱唱山歌,吹吹牛开开玩笑,一整天爬在树上也不觉得很累。喜欢和老乡们交流,中国的劳动者是富有智慧的。采完茶要摇一摇树枝,让枝条舒展开来,这样既有利于茶树恢复,又有利于第二年采摘,和藤条是同一个道理。爬下树来,21公斤半,这是我们八个人一天的劳动成果。

采完茶到家7点多了,吃完饭等鲜叶萎凋得差不多就开始炒茶了。炒茶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

普洱晒青茶手工茶的制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操作。大概九点多钟,我看鲜叶萎凋差不多了,就让二姐去烧火了。烧火说不上要讲究什么,保证火势旺不要断火,然后火沿锅底烧的比较圆就可以。当然,火好不好烧和灶打的怎么样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采用的是较厚的铁锅,这样有利于保持锅温,大概60到80公斤左右。锅一定要斜放,角度和高矮根据炒茶人的喜好来定,让锅有斜面方便翻动、均匀茶叶即可。当锅的中心位置离锅温度,差不多十多厘米手掌能感到烫就可以投放鲜叶了。

鲜叶放进去以后,要翻动,多久翻一次怎么翻,要根据茶叶来定,它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我们四个人来完成两口锅的操作,总共炒了7锅,每锅鲜叶投放量在六七公斤。杀完青接着的就是揉捻,打笋山茶叶片较小、薄,所以我们采用了冷揉的方法,最大程度的保持叶片完好和条索的美感。杀青杀的好的话,揉茶是很省事的,一锅茶叶做的好不好基本在锅里就决定了。热揉的话,条索的形状更容易把控好,也可以弥补一些炒茶时的不足,适合叶片大的茶叶。揉捻完成就可晾晒了,晾晒也是个技术活,晒前一定要抖一抖,不要让茶叶成团,还有茶叶晒下去之后没有干之前不要去动它。我们都知道普洱生茶和绿茶有时候难以区别,其实区别就在晒青,晒青是一个太阳光杀死微生物但又能使茶叶保留一定水分的过程。

茶叶晒干之后我们没有马上收起来,而是让它褪去温度,温度低到差不多就可以收起来了。由于行程比较紧凑,我们就边收边筛捡,一旁听老爷爷道来百年的故事......

为什么叫打笋山?这是我们带着去的第一个问题。

李爷爷(老人家不愿让我们提他名字)近八十岁了,据他讲述在解放前夕,他刚满七岁,那时候还有很多刺竹,比今天要多得多。老人们对他言讲,先民们来到这里生存,要种地就要把满山的刺竹给砍伐掉。‘打’是‘砍’的方言,所以人们就‘打笋山’‘打笋山’的叫,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成了现在的打笋山。至于先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李爷爷的奶奶也没有告诉他,可能是不知道的缘故。这一点是可以得到佐证的,有几棵茶树李爷爷记事的时候就很大了,比起现在小不了多少。我们都知道,茶树一旦过了前几年就很难看到它长大,以此推算的话在李爷爷奶奶以前就有人在打笋山居住并懂得栽培茶树了。李爷爷说茶树除了后来在他们手里栽的很看不到长大,但家下面那棵红毛树却是很明显。李爷爷记事的时候,红毛树才有碗口那么大,我比较猴子,去抱了一下竟然没有抱圆。李爷爷还带我们去看了一口水井,水井的水依然很清,由于人们不料理的缘故有些荒废颓败。李爷爷站在井边跟我们说:“以前我奶奶经常带我来这儿挑水,整个寨子都喝这口井水。”很遗憾的是这口井没有名字,上边是一大蓬竹子,旁边是野芭蕉,五米以外就是茶园了。上面叫老弯弓山,周哥就打趣爷爷说:“呢!就叫弯弓水井了。”老爷爷笑着说:“活(对)了,就呢喝(这样)好了。”

我们把李爷爷请到了我们采摘的那棵茶树下面,听他给我们讲打笋山的故事:

“这棵茶树以前不(没)有这么大,有五叉。你们不要看旁边啊(那)几棵更小,他们年纪一样大,旁边更小的那些才是我们啊(那)代人还有小娃们栽的。这几棵么,我记得咧(的)时候就有好大了。解放以前还咋(怎么)认不得,解放后面么茶地就是集体的了。1962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这个时候我们就记得了。那个时候有自留地,自留地拿来搞么?就是种粮食种茶。再后来1982年‘包产到户’,我家就分得你们现在望见的这些茶地了。”“1992年没有重新分过?”我打断了一下李爷爷。“上面要求要重新分,大家也不有什么意见,基本就是跟82年一样。你小伙子可以嘛!比我更认得。”

按照李爷爷所讲的来推算,那么我们看到的茶树就是五代人的记忆了,从李爷爷的奶奶到李爷爷的孙子。打笋山的历史是和茶连在一起的,如果说打笋山因刺竹而得名,那么茶树就是最好的记录者。

为了能更好更多的了解山街打笋山的历史文化,我们第二天接着去走访更多的老人,去寻找岁月变迁的印记。

我们去了箐头,在箐头我们看到了保留下来的很多老房子。土基墙,石头墙角,石条槛,木门木窗,土瓦,石水缸,石猪槽还有完整的插厦房。面对这些建筑,我不能说出他们的年代,只能说这是几代人的传承。爷爷的时候是这间房子,到现在也是这间房子。农村有一代人要盖一次的房子的说法,但也并不是每一代人都建房子,可能是修缮,可能是移居,也可能是保留。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年代感的,当我看到那些建筑仿佛是回到了儿时的记忆,这些终究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戴望舒说‘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在风吹雨打中,我看到的是久远。我们在院墙外叫,没人答应就推开门进去,门发出了咯吱的声音。突然好想要那一扇门,用来做干泡茶盘是多么的岁月静好。院子里,老人躺在蓑衣上,晒着太阳。他蜷缩着双腿,嘴里断续发出呻吟声。“外公!难在(生病)些改?”“诶!小国金哦!不好在些哦!”老人边说边起来,拿板凳给我们坐,然后去堂屋端水果出来给我们吃,还叫周哥给我们泡茶。我们都看得出来老爷爷病情不是很理想,我们为我们的贸然造访感到歉意,但看到老爷爷的笑容似乎因我们的到来而减轻了疼痛而感到惬意。

我们没有向老爷爷询问什么,也不需要在询问什么,因为他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表达了农村人的真诚、朴素、热情、善良。面对老人其实又何须有太多的言语呢!他们需要子女的陪伴,会因为看到小辈而欣喜,他们已无力去隐藏,一生都表现在他们的背影、神情和那些不利索的话语、动作上。我不知道是出于怜悯还是什么,看到老人会有一种亲切,他们的神情、动作往往让我感动、眼眶湿润。我们走的时候,老爷爷连忙给我们拿核桃,我们没有拿。周哥牵着他的手说了几句话,然后边走边回头说:“外公,我们克(去)了,等忙顺些又来看你。”老人倚着门向我们比手。这样的场景我不止一次经历和看见,文字的表达是无力的,一切都存在于我们的会意之中。

我们找了一个60多岁的大爷聊了一会儿。大爷带我们绕着寨子走了走了,脚下是用石头铺出来的路。每一家都有院墙,有一扇大门。大门是木头做的,门栓上是五六十年代的铁锁,十分牢固。院墙外是牲口圈和老茶树。养牲口的人家已经不是很多,牛圈是地楼形式的。猪圈里有猪食槽,全部是用石头雕琢而成的。我问大爷:“大爷,这么多石头以前是从哪里拿来的?是原来就有的?”“振太我们记得一天石头就多,大部分石头年纪比我们大,老辈子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了。”历史不会缺失,但总会缺少文字的记录,总是留给我们一些难以解释的证据。但我们还是没有放弃,继续去找寻。

接着我们去了卢山,去了山街小学。

卢山茶树依然很多,一排一排的,较老的那些茶树都是在老坎上,不难看出来先人们还是以种地为主。在卢山是可以看到临沧的地界的,地形也就要比打笋山开阔得多。看着莽莽茶林,我不禁想起了古树茶的保护。其实在茶山的前几天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在整个山街就没有看到过被破坏的古树茶,就连种地的地方都没有被砍伐,移植的茶树倒是有一些。卢山茶叶产量比打笋山相对要少一些,但每年几吨的古树春茶也是相当不错了。在卢山人们还种植重楼、马尾根等药材。竹子很多,白毛树也十分漂亮。

卢山也有老水井,不同于打笋山的是现在还在使用,同的是依然没有人去刻意记录他。我似乎明白了,在山街茶和井都很被重视但同时也很寻常普通,人们还不习惯去宣传和记录它,只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用心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着他们。

在山街小学,我们找到李老师。我们到的时候,李老师正在掏蜂蜜,我们也算是打秋风了。山街小学背后有好几棵大车树,学校都是平顶房,以前的老校舍都被拆除了,李老师答应我们帮忙找一些老照片。山街小学历史不长,我们就没有做更多的停留了。路上遇到一个老爷爷在采茶,很健硕。不问不知道,老爷爷竟然快九十了,他说:“这片茶树是我栽的,我栽茶的时候你们还没出世呢!”我们问他山街的一些历史,老人家有一些害羞:“你们问的这些本来我要认得才活(对),年轻时候不管这些人,才是玩!现在叫我款(说)这些还真是款(说)不出来了。”本以为快遇到真相了,还是失之交臂。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活法,我们可能很难去挖掘历史本来的样子,但我们愿意为茶、为了家乡去付出又何尝不是历史呢?山街打笋山没有什么传奇,只有一代代普通人的平凡守候。二姐家初二的妹妹还没有开学,她在家里出了做作业就是帮忙料理家务,她看到了见证了父辈的辛勤劳动,听到了爷爷辈的故事,看到了我们采茶做茶的模样。没有什么是可以代替这些平凡的生活点滴,神话也不行。我只能说在山街打笋山,我们找寻到了五代人的记忆而不是千百年的传说。

茶中网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http://www.chazhong.cn/140990.html
陈财制茶

陈财制茶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ci187130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 0879 933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3512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